地方政府债务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哈

2022-01-06 合山装修公司

目前我国工业面临四大难题:发达国家重回高端制造业 核心提示:6月27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 作2012年度审计报告时披露,一些地方变相融资现象突出,部分地区债务增长较快。

6月27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 作2012年度审计报告时披露,一些地方变相融资现象突出,部分地区债务增长较快。其中,负偿还的债务率超过100%的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最高达189%。对18个省本级及省会城市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则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 .85万亿元,两年来增长1 %。

政府债务规模巨大,很多地方政府成为赤字政府、负债政府,只能维持低水平运转,以致借新债偿旧债,严重影响了安全、司法事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职能的行使。并且,高悬的政府债务也逼使地方政府加大开辟财政来源,甚至不惜冒违法的风险。例如从审计署本次抽查情况看,4个省和17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偿还的债务余额中,有55%承诺以土地收入偿还,但这些地方2012年需还本付息额已达其可支配土地收入的1.25倍,这将进一步推动土地财政走向悬崖。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从本质上说明,一些地方政府的权力缺乏法治化监督,人民财产权等合法权利和公共服务缺乏实质性保护。

政府债务水平反映政府的赤字财政状况。适度的赤字财政可以通过扩大政府支出而提振经济发展,弥补消费的不足。但危险在于,放纵政府借债将产生恶劣后果,政府债务要么转化为对公民增加征税和收费,要么超发货币制造通货膨胀、财富贬值,从而造成政府权力与公民财产权利失衡。

因此,控制政府借债不仅是经济学问题,更是政府法治化的核心内容,控制政府权力的核心就是控制从征税、预算到支出、借债的政府财政权力,以实现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我国预算法已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 应当做到收支平衡 不列赤字 ,并且明确了 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以封堵地方政府借债渠道,控制不负的债务风险。因此,规模巨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得以形成,如果不是明显违反预算法律,就必然是在现行预算制度之外进行举债,例如变换面目、建立政府投资平台筹借,或违法向社会融资、集资。

地方政府举债通常抬出的理由是,税源不足以支持其正常支出。但从一些地方政府债务 收入 的流向看, 正常支出 并非其唯一解释,过度奢侈浪费的行政成本支出,以及公司化地进入不计成本的公共工程和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以追求政府 竞争力 ,恰恰成为两种主要流向,并因此抬高了人民生活成本,歪曲了政府财政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的本质,进而扭曲了政府职能的一般预设。

政府财政行为应当建立在合宪性基础上,如此才能实现政府及其职能的正当性。首先是赋税正义,没有税源不能支出,而税源应受宪法约束,即政府征税应当合法、合乎民主程序。在现代社会,政府支出膨胀后绕过征税程序,转而依赖于借债,甚至把债当作税,已成为普遍实践,但它瓦解了赋税正义,因此依据现代法治观,必然要求实行财政平衡、控制政府举债。

地方政府债务过大隐藏着巨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它透支政府信用,抽离了政府与人民的正当联系,悖离了政府的正当职能。因此,让政府职能回归公共性这一基本属性,政府财政行为受到各级人大以及人民切实有效的监督,是理解和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基本立场。

肠易激综合怎么治
治疗腹泻的药有哪些
肠道不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