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在孩子心田及时播下善良与宽容的种子

2020-07-05 合山装修公司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主题:家庭的影响力——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

地点: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

时间:2012年7月22日

演讲人: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演讲人小传:梁晓声,祖籍山东荣成,出生于哈尔滨市。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著有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浮城》、《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

■主持人语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是近年来的事情。这也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之师。家长如何能胜任这一角色成为今天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日前,新浪亲子频道联合全国妇联上家长学校,举办了“好妈好爸系列讲堂”活动,本期特邀知名作家梁晓声跟大家分享“家庭的影响力——我们怎样做父母”。

开场白:

常年写作的人,会懒于开口说话,有什么想法就用笔记下来。我除了在我执教的大学里讲课之外,在其他地方很少做讲座。

今天这个命题是最难讲的一个命题。关于这个命题,我们不妨先从历史上来看。我个人觉得近代以来,中国有四个时期做父母是很难的,做儿女同样很难。

我们经历了把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并迫切地拿到桌面讨论的时期。

■中国近代有四个时期做父母最难

第一个时期是清末民初。因为在那个时期,清王朝在外忧内患的冲击之下,分崩离析亡于一旦。于是,某些知识青年就投身革命,以图救国,并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革命是要抛头颅、洒鲜血的,所以做父母的便成天为之提心吊胆。

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许多父亲母亲们,向我们的国家奉献出了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即他们的儿女。因此可以说,那是一个“心疼中华好儿女、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时代。

第三个时期是上山下乡时期。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离开城市、离开父母的呵护,去农村生活、劳动。

第四个时期,就是现在。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比,我们经历了相当长、相当难得的和平时期,也是唯一把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并迫切地拿到桌面讨论的时期。

我个人觉得父母对于子女“平凡”的忐忑、惴惴不安,是最能被理解,同时也是让人心疼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平凡绝不等于平庸

在座的家长们都希望成为在家庭教育方面成功的父母。父母成功与否,要由好儿女来证明。而我个人认为,好儿女分为以下几种。

下面我们来互动一下。第一个问题:我想请问在座的诸位家长,你们希望你们的儿女是一个善良的人吗?一个正义的人吗?一个对生活具有进取精神的人吗?希望的请举手,请举高一点。原来这么多父母对自己儿女的要求都不是太高啊(台下笑)!

我认为父母教育好儿女的标准,第一是善良;第二是正义;第三是对于生活始终有进取的精神。但是这样的儿女极有可能是一个一生平凡的人。这是我认为的第一种好儿女。

那么第二个问题,父母所希望的是,一个所谓精英式的人,或曰成功人士。住别墅、开高级车,甚至无需自己开。官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兴旺,是文体明星更好。如果是儿子,希望他光宗耀祖;如果是女儿,希望她嫁入豪门。对儿女有这种期望的父母请举手。只有那边一个孩子举手了(台下大笑)。

你们心里真的没有这种想法吗?(台下一家长:“有,但是一听这个问题的问法,就觉得有点负面。我对儿子的要求,比如他自己能买得起房子。”)我明白你的说法,至少他们别做“啃老族”,对不对?让孩子能独立,对吧?

当然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又善良,又正义,还是成功人士,最好还是受人尊重的成功人士。要培养出这样的子女,因素十分复杂,其中还包括机遇。而一旦把机遇也算上的时候,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台下一家长:“我觉得好多东西都是父母教不会子女的。比如说在学校里如何当上小干部,我就教不会他。”)

那么,还有一点,就是父母不允许儿女平凡。这里也许有特殊的原因。平心而论,许多平凡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们确实害怕儿女再平凡。其中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儿女也要结婚啊,住哪儿?父母工作大半辈子的积蓄,连一个北京五环以内两居室的首付都交不起。所以我个人觉得这种对于“平凡”的忐忑、惴惴不安,是最能被理解,同时也是让人心疼的。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家庭。还有一部分可能情况不是这样,就是生活条件比较好,但也不允许儿女平凡。他们本能地认为,平凡就是平庸。为什么别人的儿 秀,我的儿女就该平庸呢?你们有没有这种想法啊?(台下一家长:“有时候会有,但是也比较矛盾。有时候感觉我的孩子应该更好一点,最起码不能比别人差;有时又觉得自己就是非常普通的人,我拿什么来要求孩子?”)那就是说,你在要求孩子的时候,觉得理不直、气不壮。同时还有这种想法,父母都由平凡而平庸了,全指望当儿女的使我们家族来一个提升。你要求的上升幅度也不大,对吧?你做不到的时候,就会沮丧、会失望,是不是?(台下家长:“对。”)

我觉得说到底,这就是今天做父母很难、做儿女很难的原因。而且,无论是父母或者儿女,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其实心里是疼的。

平凡不等于平庸,平凡绝不是平庸。平庸是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经常是精英们在说,他们中的某人在行业里无所作为。精英们说这个人是平庸的。但是对于我们普通的人,平凡不等于平庸。平凡可以平凡得很优秀,平凡也可以平凡得很可爱,甚至是可敬的。可爱的人,人人就愿意帮助他;可敬的人,即使在平凡的情况下也会活出平凡的幸福感。

所以首先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在影响儿女的时候也要告诉他们,平凡不等于平庸。如果平凡就等于平庸的话,而平庸又是羞耻的话,那这地球上的六十亿人口,我估计至少得有五十九亿人感到无地自容。因为那都是各个国家里平凡的人。

无论上哪所大学,父母最需要告诉儿女的是,能力永远比学历重要。

■文凭重要,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在城市里,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大学文凭已经是成为城市普通人的一个前提。那么在这个情况下,迫使我们的家长,几乎变成了教练员,儿女成了家庭体校的运动员。

我相信好多父母首先想的是,怎么样才能让儿女在竞争中,迅速击败对手,成为优胜者?父母本能地把对儿女的这种能力教育,提升到第一位。

我不知道对于我这种说法,在座的诸位家长是怎么想的?(台下一家长:“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第一,父母想把子女送入大学的观念是正确的。因为在后工业时代、新科技时代,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就业面会非常狭窄。第二,如果不能进入大学,至少要让孩子进入相当好的高等技术学校。因为我们国家现在也缺少高等技术人才,这些行业的收入也不低。第三,不一定要强逼儿女一定要进入好的大学。我个人觉得,无论上哪所大学,父母最需要告诉儿女的是,能力永远比学历重要。

有一天,一名学生给我打,在中哭了。她实习期满没有被实习单位留下,用人单位说她能力不行。她问我,她已经是硕士了难道还不证明能力吗?我说,这个硕士学位只能证明你的考试能力。

■在孩子心中种下向善的元素

我是“草根”家庭出生的孩子。我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他十四五岁就去闯关东了。爷爷是雇农,没有土地。我们家住的房子又破又小。我住的那条街在当年被叫做“脏街”。

我记得小时候每次出门,父亲总要叮嘱我,“不要做坏事,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要乘人之危。” 母亲对我的影响,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小心翼翼地刮面口袋上仅存的一点面粉,为家里人做疙瘩汤当晚饭。这个时候来了个乞讨者。母亲对乞讨者说,没有什么给你的,你也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喝一碗疙瘩汤吧!母亲把本来属于她的那碗给了乞讨者。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很深。这是一种向善的元素。

我记得我的孩子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对他讲过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我给他画了一个数轴。中间是零,右面是正数,左面是负数。我告诉他,每一个人其实都在社会的数轴上。我们把负数这边,归结为那些不幸的人、不幸的家庭。所谓负数,并不是对他们的否定,而是表示他们要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付出的努力会比常人更多。比如:有的家庭有病人,有的家庭先天贫穷。

我帮儿子分析,我们的家庭,应该在数轴的正数位置。但同时我又告诉他,他的人生应该从“零”这个点开始。而把自己今后的目标,定在这个数轴的哪个刻度上,是需要由他自己决定的。假设他把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许他会终日在一个问题上纠结,“为什么比尔·盖茨能做到的,我却做不到?”当孩子发现,这个目标无论怎么努力都实现不了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很沮丧、很痛苦。所以,这个目标刻度的位置,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以及他自身的特长与能力来划出。

第二件事情,我和他站在儿童电影制片厂前面的马路边上。那时候的马路,不像现在这么繁华。我对他说,儿子,你以后要读高中、念大学。我希望你大学毕业之后,用挣来的工资首先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有了自行车,你就会成为所有骑自行车上班的人的一员。在当时的北京,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然后你看那边还有小汽车。要是你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小汽车的话,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努力后仍然没有达到目标,那么街上的宝马、奔驰,你就把它当成风景,看一看就好。因为你要是能拥有自己的宝马或者奔驰,这中间的因素非常复杂。你生长在我们这样的家庭,就注定了不会像某些孩子一样,一出生就能住豪宅、坐宝马。

在对孩子进行这种教育的时候,首先家长不能沮丧。家长如果流露出一边说着这样的话,一边要掉眼泪的样子,那么儿女内心里就太痛苦了。

小时候每次出门,父亲总要叮嘱我,“不要做坏事,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要乘人之危。”

■强迫儿女学艺术,不如陪他们读读书

我个人觉得,对于绝大多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可敬的平凡人”的父母,如果孩子自己没有愿望,我们不要强迫他们走“文艺”这条路。因为歌唱、舞蹈、表演,是需要有特殊天赋的。但是这个“文”字,就是文学的“文”,文史的“文”,孩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修炼的。孩子多读书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多写作文就能练出好文笔。写作虽然也需要一定天赋,但是文学和文史的天赋,比之于艺术,后天培养的成分要大得多。这样,不管孩子今后从事什么工作,他都可以成为一个文明人,甚至能在工作单位脱颖而出。相对于学艺术,读书属于小成本的家庭投入。

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首先家长要多读一点书,要在家里营造讨论问题的氛围。如果孩子还小,比如在幼儿园到小学时期,我个人觉得,在这个时期,要教他们“善”与“智”。这就像种花一样,一定得在春季播种。父母可以给孩子讲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跟他一起朗读。因为有的时候父母让孩子自己来读,他会觉得一个人读书很无趣。

作为家长,绝不能有“把教育一个好孩子的,完全交给托儿所”的心态。因为托儿所的主要职能,是替家长照看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

不管父母工作一天有多累,最好能抽出一点时间来陪孩子一起朗读一篇童话。比如可以一起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完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写给谁看的呢?这样会启迪孩子的思想。是写给那些卖火柴的小女孩看的吗?那些卖火柴的小女孩买不起安徒生的一本书,甚至也没有见过这本书。那又是写给谁看的?也许有的孩子读完之后会问家长,“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差不多大,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命运呢?”有这样想法的孩子,说不定长大之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到了中学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家长就要和孩子谈“宽容与理性”。关于“善”和“宽容”,我固执地认为,超过了一定的年龄,很难再进入人的心田。因此在孩子的心性中,如果没有这两点,即使他某天功成名就,早晚有一天,他的人生也会“栽跟头”。

关于“善”和“宽容”,我固执地认为,超过了一定的年龄,就很难再进入人的心田了。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络

今天,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如果总影响力用“十分”表示,那么我想来自家庭的影响力最多占四到五分。另一半被络与社会所占有。

我希望我们的父母能够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络。因为络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工具。父母不能完全阻止孩子上,也不能纵容孩子整天都泡在上。父母可以督促孩子去做做户外运动,或者读读书,这些都是有益身心的事情。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相同的两个小时间,一个孩子在安静地捧着一本书读。这个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心率是什么状态?神经系统是什么状态?如果旁边再轻轻地放着音乐,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另一个孩子在电脑前,一手紧张地抓着鼠标,一手快速地敲着键盘。这个孩子在打电子游戏的时候,心率是什么状态?神经系统是什么状态?哪种状态更能培养出孩子好的心性?

有些成年人上的时候,是在寻求眼球刺激,寻找新奇、刺激的,或者关于明星的绯闻、丑闻……快速浏览后随便写几句评论,发几句牢骚、骂骂人。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是这种状态,父母能指望他将来怎么样?

父母至少可以要求孩子,把上的时间抽出一半来,去做有益身心的事情。

■父母要引导孩子:知礼、达理、尚文、温文

有时候,进城打工的孩子会给我一种震撼。有一天我去开门,我看到给我家送水的完全是一张少年的脸。我问孩子多大了?他说十六岁。那么热的天,一桶纯净水有二十斤,被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扛上楼来,看着让人心疼啊!我又问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他说是计件发工资的。我说我家要是住在顶层呢?他说那也得扛上去。那样的孩子,干一天活,他们一定累得倒头就睡。他们挣的辛苦钱也一定舍不得乱花。有可能要寄回家里,给弟弟、妹妹当学费。

我家装修的时候,有些木工活要做。请来的小师傅也不过就二十一二岁。他们是兄弟俩,话很少,总在闷头干活。用电锯去刨木板的时候,刨花粉尘扑面而来。我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怎么不戴口罩?他们说闷得慌。我又问他们对未来有没有计划?他们说现在是为老板打工,过几年攒些钱了就打算自己单挑独干。我觉得这兄弟俩的目标明确、性格坚韧。

对于这些孩子,我心里经常是又震撼又为他们祈福。我建议父母们把这些打工孩子的经历讲给儿女听,并与他们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讨论。至少要告诉孩子,他们在现在这个年纪,是不用自己出去谋生,甚至要养活一家老小的。

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会觉得很内疚。他们总在心里琢磨,怎么能给儿女更好一点的生活。儿子想要一双耐克鞋,妈妈拿出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给儿子买;儿子想要一个苹果,妈妈拿出一家人两个月的生活费满足他。凭什么给他买啊?父母这样纵容、娇惯孩子,父母是不是也有自身的问题呢?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讲座:在孩子幼年时期,家长要让孩子学习“善”与“智”,启发孩子动脑,鼓励孩子更多思考,让孩子学习宽容和理性。

我的建议有八个字,那就是父母要引导孩子:知礼、达理、尚文、温文。知礼就是有礼貌;达理就是懂道理;尚文就是不要崇尚权力、金钱,否则一生痛苦、永无幸福感;温文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力量。

儿子想要一双耐克鞋,妈妈拿出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给儿子买,凭什么给他买啊?

给父母和孩子推荐的电影

我推荐大家看几部电影吧。第一部是《西蒙妮》,家长可以和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同看。《西蒙妮》是美国后科技电影时代的一部电影,是讲人们怎么样塑造出了一个虚拟的电影明星,而这个电影明星又怎么样成为万众瞩目的偶像的故事。大家不知道这个人是虚拟的,以为实有其人。那么看这样一部电影,父母可以和孩子们讨论,“我们要不要成为那么没头脑的追星族?”

还有一部电影叫《楚门的世界》。《楚门的世界》父母应该和中学的孩子同看。它是一场美国社会的真人秀。电影中的男主角不知道自己是孤儿。出生的时候,有一家公司收养了他。但从他出生那一天,就已经被全世界在观看。他的爱情、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朋友,他们都是演员。整个那小镇是摄影棚。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的时候,他逃不出去了……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这一点,就是在我们不经意间,会陷入社会对我们的种种人生框架之中。

(本文根据“新浪亲子频道”提供的视频资料整理而成)

藤黄健骨丸
藤黄健骨丸
藤黄健骨丸
为你推荐